CJTER杂志线上专访第5期 医工融合联盟力争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一体化平台: 领略骨科青年学者们的创新风采发表时间:2022-11-18 10:58 前言: 近年来,“医工结合”一直是医疗界的热门话题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医工交叉力量在临床价值的逐步突显,相关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2022年,《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社本着“跨学科、讲合作、求创新、有转化”的初心成立了医工融合联盟。联盟秉承的理念是引导工科、理科的前沿技术与临床医生的需求深度融合,指导临床医生提出问题,工科及理科专家提供技术,医学与一系列前沿科技密切融合,实现医、理、工高度交叉及深入融合。 联盟招募委员几天内,迅速吸纳了来自德国,美国等国际华人专家、上海市、北京市、重庆市、天津市、广东省、安徽省、山西省等29个国内的直辖市/省/自治区的临床医生、理工科专家、医学基础研究学者等355名多学科的专家参与其中。未来联盟将更好的为委员们搭建平台,让临床医生的需求,能在联盟这个大家庭快速的得到理工科专家点对点的解决方案,让科研成果能更快捷的转化成产品,提供更为全面的营销团队的对接服务。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社医工融合联盟委员中骨科青年学者的迷人风采(注:文中学者出场顺序按姓氏字母排序)。 顾勇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个人简介: 顾勇,医学博士,专业型和学术型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脊柱疾病(脊柱脊髓损伤、退变、肿瘤,畸形)基础和临床研究。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获得省部级和市厅级奖励8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受江苏省“三三三”工程和“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苏州市“姑苏卫生重点人才”项目资助;兼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康复器械与生物材料分会第一届委员、中国脊柱畸形青年联合会会员、江苏省骨科学会创新转化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委员、苏州市骨科学会脊柱学组秘书,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组委员 医工融合合作意向: 本人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骨组织粘合剂领域,并且在骨粘合剂介导的骨免疫调控领域有较多的工作基础,擅长通过程序性控释、仿生组织微环境构建等技术设计新型的骨粘合剂材料,最新研究成果的体外实验及前期动物实验方面已取得较为可观的进展,相关工作也已申请专利并部分授权。非常期望联盟能在后续转化方面的工作提供指导与帮助,也期待我们能借助CJTER所提供的平台在骨粘合剂材料的工作上更进一步,为研究成果转化创造条件。 寄语: 如今骨科生物材料技术突飞猛进,基础研究及转化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而医工融合联盟作为一个汇集临床医学、材料学及转化医学等各领域尖端人才的大家庭,为我们广大骨科中青年医师的基础研究及后续转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与契机,在此我向联盟的各位专家同仁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郭树章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骨科行政主任 创伤救治中心行政副主任 个人简介: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骨科博士后,教授,研究生导师。擅长微创治疗各种四肢骨折尤其是髓内钉的应用;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难治性骨髓炎、骨缺损的综合治疗等。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会科普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颈椎疾病健康管理与加速康复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科分会微创专委会委员、中国抗骨质疏松联盟医学传播分会副会长、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常委等;科普公众号《从骨至筋》创始人;《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编委、《医学信息》杂志副主编、审稿专家、《转化医学杂志》青年编委、《世界健康杂志》编委等。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4项,国家级课题2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一部,参编专著6部,参译2部,撰写科普文章200余篇。 寄语: 祝愿医工融合联盟越办越好,更好地促进医学的发展,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李程 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博士后 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德国Charité–Universitätsmedizin Berlin博士 个人简介: 从事骨科内置物感染的管理、骨科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应用。德国华人医疗创新促进会理事会骨科学组组长、PRO-IMPLANT Foundation中国分会秘书、《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社医工融合联盟委员、国际矫形外科和创伤外科学会中国分会青年委员、Life Research青年编委、Bone materials青年编委。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24篇,参编书籍三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一项。 医工融合合作意向: 人工关节感染方向,做探针和纳米颗粒方面的研究。 寄语: 很荣幸能成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社医工融合联盟的一员,联盟提供的多学科交流平台,对推动医工学术交流与进步、实现临床应用与创新有着深远影响。祝《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社医工融合联盟在各位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多学科领域交叉的共性难题、成果创新、产业转化方面做出重大科学突破。
李得见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骨科 上海市浦东新区优秀医学青年人才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博士后。擅长骨与关节损伤的精准化治疗。聚焦数字化技术在骨科的应用研究。任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数智骨科研究所秘书、上海市社会医疗协会骨科分会创伤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创伤培训基地青年教育工作组委员、《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医工融合联盟委员、《中华创伤杂志》青年学术委员、《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青年编委、Frontiers in Biomaterials Science评论主编。主持国家级等科研项目5项。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等期刊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1篇,封面论文2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编论著2部,参译论著1部。 医工融合合作意向: 骨科定制式医疗器械的研发与临床应用;人工智能在骨科的应用探索。 寄语: 需求引导,医工交叉,渗透融合,落地成长。 张衡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2019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运动医学中心学习, 师从前ISACOS主席Freddie H Fu教授。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擅长关节疾病的诊治,对髋、膝关节微创精准置换、关节镜技术有较深入的研究。研究方向:数字骨科、髋关节生物力学、人工智能与医工融合。安徽省教育厅优秀青年人才,师从我国著名骨科专家周建生、董启榕、赵建宁教授。现担任国际关节镜-膝关节外科-骨运动医学会(ISACOS)会员、中国医药教育学会创伤骨科青年委员、中国白求恩精神研究会矫形分会理事等;EC Orthopaedics杂志编委兼审稿专家、Orthopaedic Surgery杂志审稿专家等。曾荣获2020年医学3D打印技术与临床应用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第一届中华骨科医师规范化病例大赛安徽赛区一等奖、第二季中国骨科好医生读片大赛安徽赛区一等奖。主持省部级、市厅各类课题10余项,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优秀青年基金(2022)获得者。多次应邀在国内外重大学术会议上进行大会发言。近五年在SCI、中华类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 5篇。获国家专利4项。 医工融合合作意向: 个性化定制关节假体的研发。 寄语: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近年来自然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医工融合是推动医学、工学协同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促进科技创新、转化的重要途径,更是医学、工学学者们翘首以盼的科技幸事!《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成立了医工融合联盟,定期开展医工融合学术交流,搭建科技创新转化平台!正所谓:医工融合尽显创新风采,组织工程争创一流平台! CJTER杂志编辑部诚邀各位编委、审稿人、作者、读者等专家们或有医工融合合作需求的专家们,把您的医工融合合作需求或想法分享给我们,内容不限,形式不限,长短不限。让我们在“CJTER杂志线上专访”云平台,实现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联系方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社编辑部陶文静 手机/微信:18704095271 |